名称 | 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所得税月份入库情况快报工作的补充通知 | ||
颁布单位 | 发文文号 | 京地税企[1998]283号 | |
法规类型 | 100108 | 所属行业 | 100 |
有效与否 | 北京 | 发布日期 | 1998-06-23 |
各区、县地方税务局、各分局: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改革总体方案的各项措施及要求,适应征管改革的需要,本着“科学、简化、高效”的原则,在企业所得税简化预征工作,特别是一、三季度企业所得税税源报表简并报送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能力,及时掌握入库进度及分析变化因素,确保企业所得税收入任务的完成,根据各区县局、各分局(以下简称“各单位”)执行市局“关于报送企业所得税月份入库情况快报的通知”(京地税企[1996]180号)的报送情况,现就有关事项补充、修订如下:
一、快报格式及使用
为了方便各单位对企业所得税入库增减变化因素的分析,保证快报分析的时效性、分析口径的统一性、分析因素的规范化,特制订新的快报格式(式样附后),各单位自1998年8月份报送7月份快报起统一使用上报。
二、对快报分析的要求
在现在三级税源监控体系下,各单位要根据各自企业所得税征管特点,采取不同形式和措施,不断提高快报分析水平。
1、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实际需要,按入库级次“市级”、“区县级”分别汇总分析,上报市局均按汇总数并据此进行分析。
2、保证快报数据真实、准确,逻辑关系正确。
3、分析内容应与快报数据相衔接。
4、快报分析因素必须具有连续性,即月份快报分析必须包含上月份因素,不得省略。
三、对快报分析内容的要求
1、快报分析须完整、规范。分析首先要对本单位企业所得税入库情况进行概述。对各经济性质企业所得税的完成情况、进度及同比特点予以概括说明。
2、增减变化因素分析要有数据、有情况,并力求统一。如减免税到期恢复征税、税源户数增加及减少、弥补亏损等均须有户数说明。因素分析要列举具体事例,所列增减变化因素应占其增减额的相当比重。
3、对特殊(不可比)因素要有详细说明。
4、非征期月份快报具体分析内容可简略,即该月与上月累计数额有所增减的,可重点就增减数额加以说明,但分析表数据不得简略。
四、为保证快报及时准确、分析内容充分、详实,各单位应采取积极、有效、可行的办法,注意对入库增减变化情况的收集整理,确保快报按时上报,不断提高分析水平和税源监控的能力。
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企业所得税月份入库快报分析表
入库级次:汇总□、市级□、区(县)级□。请在对应级级次后“□”打“√”
集体(含私营)企业所得税计划_______________万元,实际完成占计划________%
5=6+7+10+11+12+13+14+15 16=17+18+19+23+24+25+26
关于印发北京市国有企业上交主管部门管理费税前扣除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
京财税[1998]171号
各区县财政局、地方税务局、市地方税务局各直属分局、各主管局(总公司):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统一企业主管部门提取和使用管理费的审批制度,严格审批主管部门管理费税前扣除,市财政局、市地方税务局制定了《北京市国有企业上交主管部门管理费税前扣除审批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集体企业上交管理费的税前扣除审批工作,由市和区、县地方税务部门按京地税企[1997]291号《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企业提取上交主管部门的管理费税前扣除审批办法〉的通知》等有关文件进行。
附件:1.企业主管部门管理费审批表格(一、二、三、四)
2.填表证明
3.北京市国有企业上交主管部门管理费税前扣除审批管理办法
一九九八年三月五日
北京市国有企业上交主管部门管理费税前扣除审批管理办法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统一主管部门提取和使用管理费审批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7)38号《关于部分行业、企业继续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提取管理费的范围
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凡具备企、事业法人资格,同时具有综合管理职能,并且为其下属国有企业提供管理服务,又没有固定经营收入来源的总机构、企业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统称主管部门)可向其下属的国有企业收取管理费,作为自身的经费来源。
为了配合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对于已由纯行政管理型过渡为经营实体或正在进行转轨过渡的主管部门,在其自营收入未能满足其经费开支的情况下,经同级财政和地方税务机关批准,在一定期限内向下属国有企业收取管理费,以补充其经费开支。
不具备上述条件的主管部门不得收取管理费。
二、主管部门收取管理费的审批
1、根据主管部门的隶属关系不同,管理费的审批要按照“同级审批、分级管理”的原则,凡涉及国有企业的管理费,由财政和地方税务机关共同审批。即:市属主管部门的管理费由市财政局和市地方税务局共同审批;区县属主管部门的管理费由区县财政局、区县地方税务局共同审批。除国有企业以外的管理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审批。
2、主管部门每年于1月15日前将《主管部门收取管理费申请表》(表一)、《主管部门管理费支出计划审批表》(表二)、《主管部门收取管理费情况表》(表四)报到市地税局,市地税局于2月底前将《主管部门收取管理费情况表》(表四)下发到有关区县地税局。
各区县地税局接到市局下发的《主管部门收取管理费情况表》(表四)后,作为对市属二级公司(按属地原则)收取管理费情况进行审核管理费使用有节余核减下一年度收取额度的依据。
3、申请收取管理费的主管部门每年应于2月底前向同级财政、地税机关提交《主管部门收取管理费资格申请表》(表一)、《主管部门管理费支出计划审批表》(表二)、《主管部门管理费收取计划审批表》(表三)及其所需附报的文字申请、证明文件、财务报表等(所属企业损益表一张、一些费用增减情况说明、收取行业管理费或其他费用的证明文件的文号、比例、审批机关)。
主管部门所属企业既有国有性质、又有集体性质的,主管部门要将《主管部门管理费收取计划审批表》(表三)分国有、集体性质分别填报,于2月底前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报同级地税部门审批。财政和地税部门审批的国有企业管理费的数额作为地税部门审批集体企业管理费数额核减的依据。
4、财政、税务部门每年于5月底前将审批后的《主管部门收取管理费资格申请表》(表一)、《主管部门管理费支出计划审批表》(表二)、《主管部门管理费收取计划审批表》(表三)作为下属企业上缴给主管部门的管理费税前扣除及主管部门收取使用管理费的依据。主管部门不能提供相关详细资料的,财政、地税机关不予受理审批当年的管理费事宜。
5.1998年因特殊情况,主管部门管理费的审批表推迟到4月15日前申报,财政、地税部门于6月15日前将审批表批复下去。1999年按文件规定的报批时间办理。
三、审批管理费的原则
审批主管部门管理费的标准要坚持可能与需要,节约与合理的原则。既要满足主管部门开展经营管理所必须的经费支出,又要考虑提取或分摊企业的承受能力。年度管理费的提取一般以上年实际发生的管理费合理支出数为基数,并考虑当年费用增、减因素合理确定。管理费的支出范围应严格限定在主管部门所发生的与其管理有关的费用。与主管部门管理无关的不合理费用要予以剔除。管理费列支和扣除应严格按照税收法规、财务制度规定的标准执行,与经营管理无关的费用,不得列支扣除。
四、主管部门管理费的提取比例
主管部门管理费的核定,以上年实际发生的管理费合理支出数为基数,扣除上年管理费结余和经财政、地方税务部门确定的其他收入(财政拨款、其他自营收入等)。企业上交的管理费(含各项费用)原则上不超过年销售(经营)收入(包括生产、经营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利息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股息收入;其他收入)的2%。
由于建筑行业绝大多数是跨年度完工的,如企业能确定当年完工进度,即可按当年完工进度确定的收入的2%以内提取;若企业不能确定当年完工进度,在工程结算前,提取的管理费在往来帐中反映,待完工决算后,按实际的收入数计提管理费并允许税前扣除。
企业按比例提取管理费,必须同时实行比例、额度控制,在额度和比例以内的,可据实扣除;超过额度和比例的,应调整计算征收所得税。
五、主管部门管理费的使用管理
1.管理费的支出范围包括:提交上级管理费、拨补下级管理费、新产品试制失败损失费、展品及样品费、经批准的其他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其中:行政经费支出(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包括:工资(指计税工资和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2.主管部门当年收取管理费使用有结余的,经地方税务部门核准后,全部结转下年度使用并相应核减下一年度的提取额度,结余不再征税。
3.主管部门突破财税部门核定的额度而多收取的管理费,除按有关规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征税后的余额抵减下一年度收取额度。
4.企业当年已提取并按规定列支但未上缴主管部门的,应于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进行纳税调整,征收企业所得税。
5.凡未经主管财政、地税机关审批的管理费,不准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六、本办法由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共同解释。未尽事宜,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完善。
七、本办法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
附件2:
填表说明
表一、
1、政策依据:凡收取管理费需向税务机关提供收取管理费的证明文件的文号、提取比例、审批机关。
2、资格条件:符合收取哪一种管理费的简要情况。
3、“财政及上级经费拨款”中不包括专项经费拨款。
4、“经批准收取的行业管理费或其他费用”填经市政府批准收取的行业管理费或其他费用。
表二、
1、“备注”一栏(7)由税务机关填“剔不合理因素”的文字说明。
2、无论哪一种管理费的支出能在(9)--(18)项中反映的,其支出要填在相应的项目中;不能在其反映的,填在“其他支出”(19)一项中并附文字说明。
表四、
1、“上年实际收取比例合计”一栏,应为100%(主管部门收取企业及二级公司管理费比例之和为100%)。
2、表中“节余情况”分比例和金额填报,表中收取比例即为节余比例,节余的金额填主管部门管理费节余数为按所属企业及分支机构提取比例分摊到各企业及分支机构的数额。
企业主管部门收取管理费资格申请表